Skip to main content

布里丹的驢子(Buridan's Ass)

· 11 min read

前言

如果水和食物的距離都離你一樣遠,你能毫不猶豫地走向一方嗎?

布里丹之驢是一以14世紀法國哲學家布里丹名字命名的悖論,其表述如下,一隻完全理性的驢恰處於兩堆等量等質的乾草的中間將會餓死,因為牠不能對究竟該吃哪一堆乾草作出任何理性的決定。

一方面來說,你離兩者都一樣近,代表你有選擇,你不必為了任一方而產生更高的機會成本;另一方面,你無法做出抉擇,你兩者都想要抑或都不想,只要這其中沒有任何一點點個人的偏好或必須,你始終下不了決定......。

隨機性是種解方,也是活下去所必需的。

隨機性

聽到隨機性一詞你會聯想到甚麼?對未來事情無法掌握的恐懼?這是我一直以來的想法,總覺得自己不夠優秀而產生的不自信,總是逃避害怕去面對我無法想像到的未來。這是多數人會將隨機性視為負面的原因,大家傾向關注隨機性帶來的負面反應(脆弱性)而非正面(反脆弱),大家平時就對脆弱習以為常,易碎的、受到傷害後會有不可復原等損害等等,但甚麼是 反脆弱

反脆弱

反脆弱一詞是理當就是脆弱的反意詞,但概念究竟是甚麼?在反脆弱一詞第一次出現在你腦海中之前,你可能會用「強固」「堅韌」「堅固」來描述「脆弱」的反意,但脆弱的意思是「會因為各式各樣的傷害而受損」,那麼反意詞應該是「會因為各式各樣的傷害而受益」,但是強固會嗎?很明顯答案是否定的,強固單純就是「不會因為各式各樣的傷害受(損)益」。你可能會想,前面這段不就是在耍嘴皮子嗎?硬是要賣弄這些詞句,牽扯出一個新的名詞。然而命名也是重要的一環,尤其當這個詞彙能夠為你的思想帶來全新的啟發,又或者最根本的因素是 我們知道的事情遠比我們自認得多,而且遠多於能講出來的。btw你能想像數百年以前,人們使用「藍色」卻無法直接以言語表來嗎?所以且讓我們再說一次:

反脆弱會因為各式各樣的傷害而受益

失敗

失敗為成功之母、失敗代表你曾經努力過...,這些話我們常常聽到,但這樣的概念是是用於具有反脆弱特性的物或人上,有些東西壞了就是壞了(碎掉的玻璃杯)、或是一厥不振的人。其實自己一直以來也是害怕失敗,因為沒辦法接受被人瞧不起、指指點點的外在因素,所以下意識地選擇最平穩的路走,最近一次最大的選擇安穩大學科系的選擇,然而真的身處在其中才會覺得後悔,不過或許沒有親自走一遭,不會有這樣的體悟,像是曾聽別人回答過:「如果能回到某一刻你會做出不一樣的決定嗎?」,她的回答是「我覺得就單純回到當時的話,肯定不會啊,儘管我現在會後悔,那也是因為我懂得更多了,如果僅只是回到那一刻,那時候的我在心靈思想方面都沒有改變,當然會做出一樣的決定。所以我也不喜歡說些後悔當初決定的話,不如好好專注在接下來的抉擇」。這些話,或許像是心靈雞湯,但現階段的我認為這就是最好的辦法吧,與其後悔過往,不如把握現在,不然未來還是一樣會後悔的,你現在做的每一步只要盡心盡力,未來的你肯定可以笑著回顧這段時間的。要記住「錯誤是一種資訊的來源,理性地 trial and error」。最後是書中的一段摘要:

從不犯錯 只比 犯過一次錯 不可靠。失敗很多次,但不是在同一件事情上 比上述兩者可靠多了。

過度保險

反脆弱的一個例子:在遠古傳說中,有些君王會服用適量不致死亡的毒劑,目的是為了提高身體對於毒性的反抗,避免被有心人士陷害,這樣的效應我們也稱作「毒物興奮效應Hormesis」,雖然這樣的論點未被普遍接受,但我們還是可以用這樣的觀念去延伸體會一詞「Redundancy」,直接的翻譯為延遲,但是我想中文較難以意會,因此還是用英文稱之。毒物興奮效應就是一種Redundancy,大自然(或是人)喜歡給自己過度的保險,一層又一層,像是一個人有兩個腎、神經、存款,如果沒有隨機性,那麼Redundancy就真的是一種浪費。向毒物反應一樣,當你受到2%的傷害,你可能會做好接收5%的準備,於是就這樣的傷害對你有益。

選擇權 與 不對稱性

選擇權讓我們擁有可選擇性,一著名的例子是:在某盛產橄欖的小鎮上住著一位哲學家,那裡的居民總愛調侃他:「這裡有用的人都去幹活了,而其他人在做他們的哲學」,在某次橄欖收成前,哲學家以低價買下了鎮上所有橄欖油製成機器的使用權,如此一來,在橄欖油製作之際,靠著壟佔機器所收取的租金大賺了一筆,這就是我們說的 選擇權傳說中的由來。

除了金融商品以外,選擇權其實不是昂貴的商品,但是因為損益的不對稱性卻可能帶來巨大的報酬,小額的損失,也正是所謂的「下檔有限上檔無限」,知道這樣的觀念,使得我們其實必不需要那麼多的"知識",抑或是多麼的"聰明",因為我們其實不用那麼常做對,只要不要蠢到去犯致命的錯誤,並在有利結果出現時去察覺它。

結語

反脆弱一書是納西姆·尼可拉斯·塔雷伯的作品,最初是因為聽到厲害的人推薦而選擇,書中的編排及敘事方法都是以往比較少接觸到的,甚至覺得有點雜亂,但或許這也是自己不常接觸這類作品的結果,像書中也曾提到,你是真的受到書本的啟發而變成這樣的人,還是就是因為你是這樣的人,所以你才會看這本書呢。我其實在前陣子也意會到這樣的想法,自己如果在極度迷惘時,喜歡去翻看別人成功、堅持自己道路、勇敢出擊等等的書籍,也常在想「自己真的能做到跟這些成功的人一樣嗎?只要向他們一樣勇往直前就可以了嗎?我看到的這些是不是只是因為 我選擇去看到而有的偏誤呢?」

關於心得及上面的想法,我有兩個體悟:

  1. 有時候我們還是應該去看看別人推薦的書籍,不是為了追隨潮流或人云亦云,只是可以適當地解決自己「閱讀偏食」的現象,或許這樣才能真的藉由閱讀來提升自己,更加認識所處的世界。
  2. 脆弱的人才需要依照訂定好的計畫走,當你具有反脆弱性,波動是有利的=未來大部分的結果對你來說都是有利的。現階段的我希望能夠加強自己前後端的技能,然後去投遞履歷,只要有任何可能性都去嘗試,在每一次的受傷後能夠有所成長。